中土文旅:后疫情时代下,景区“救命”良方何在?
疫情后对文旅业有巨大的改变和影响,文旅产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以运营为导向、资源整合、精细化运营的开发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很多文旅业,小镇,景区都在想办法更新换代,想尽各种办法引流,直播带货、农旅农产品节,VR、AR、沉浸式光影互动体验等等,层出不穷,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很成功的商业模式。
“文化旅游”什么叫文化旅游?项目必须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并用适合的手段,结合高新技术、创意团队来整体打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完整的文旅项目方案,包括前期策划、中期规划施工图、后续的文创产品、互联网合作营销等。文化产业本就和传统的商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玩法,需要沉下来,用心做,慢慢才会有成果,从一开始就抱着捞一把的暴富心态,只会让项目越来越烂。
今年2月份,我们接手一个景区项目,现场踏勘时,景区已处于处于停滞状态,离市区两个小时左右车程,前期主导者为民间资本,经历疫情三年、前期开发投资过大等问题,这个项目运行了五年,投入4000万种植了一部分苗圃及修建景区内部的山路(未硬化),租赁土地等没有产生任何经营上的收益。公司在接手项目后,整合团队最好的资源匹配进来做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开始做项目的第一件事:编写运营报告。景区运营分五大板块:1、改良性策划;2、景区建设和运营;3、商业招商;4、景区活动;5、景区宣传。我们要先制定整个旅游的上层构架,然后制定景区未来五年的各项指标(客流量、旅游收入、成本投入、各项收益、A级评级等),最后从这五个维度进行规划,这些都是景区运营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大部分景区运营团队都是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但是大多景区做得不好,我认为基本是以下原因(该项目出现的部分问题也是这样):
一、策划不具备落地实操性:
一个景区的完整需要要经历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五个流程。策划其实是重中之重,这个景区的战略格局基本上在策划中就敲定了,打个比方就像农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指导方针,没有的话抗战注定失败。但是有很多开发商和投资人最不懂的就是策划,而很多策划公司去看一两次项目现场就拍脑袋这样修那样建,所以最后导致策划方案没有落地实操性,更有甚者,开发商将策划作为附属件丢给规划设计去做,规划是土地的合理使用和价值最大化,策划是整体定位和战略方针,规划要的是规划专业知识、建筑知识,而策划需要的是:战略能力、市场分析、行业资源、营销能力等是一个杂家。专业不同,混为一谈是万万不可的。
一个项目,没有好的策划基本就是失败。而我们拿到这个景区的项目时候,前期已有一版策划,甲方根据策划花了4000万还没有产生任何盈利的点。整个项目的基础和调性摆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做整个景区打造,如果不重新做改良性策划,成功率几乎为零。
二、项目贪图高大上,一投发现钱不够了,最后要不草草收场,要不清盘退出:
现如今很多文旅项目都爆出资金问题,包括某名人在玉龙雪山投资失败也是在前两年炒的沸沸扬扬,现已被强制执行。我认为问题核心并不是资金链问题,而是项目不接地气,一开始就把盘子规划太大了。
文旅项目最好的做法是:小投入,小景点成型,开始有人流,项目有收入;再投入,装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再投入,装文化,加强品牌和各种造节活动;再投入,升级,迭代。
灵山文旅的吴国平先生,从灵山胜境、拈花湾到尼山圣境、兴汉胜境、金陵小城,“灵山模式”屡创精品的密钥在哪儿?他对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路径得到了精彩和成功的践行,这就是文旅行业的产品迭代思维:很多景区钱一下投进去就不管了,过了三五年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游客也不来了,景区就死了。所以景区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迭代、更新。这是很多景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代表着景区打造不要贪图高大上,先做项目1.0,然后2.0,3.0不断更新,一步一步来通过迭代更新持续吸引游客才是正确的做法。吴国平先生做的灵山大佛,1.0版就是依托灵山的名气做了大佛,这个版本游客去看看游览两个小时就完了,2.0版开始做文化内容,造节和各种佛文化活动,吸引大量的朝圣者;3.0版升级成声光电一体的现代化佛堂,还打造出灵山.梵宫这样的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身的佛教殿堂。据说灵山就成了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这就是旅游产品的迭代思维。
三、政府不支持的景区,很难做:
一个景区最好的投资方式,是政府投入,企业运营;实在不行,政府也一定要持股。政府不参与,靠民间资本很难玩得转。我们就拿故宫来说。前两天故宫单院长说故宫的预算是先报明年的预算,比如预算20亿,其中10亿自己挣,10亿国家拨。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投入产出比算旅游项目永远就是亏损的,连故宫都是如此。
以前的旅游项目是怎么做的,房地产商是为了拿土地指标。比如一个开发商想低价拿某块地,就给政府报批说:我要在这里做一个景区什么巴拉巴拉,做景区是不盈利的,所以要给我配套商业指标如何巴拉巴拉。结果都知道,这些人目的都是修房子,不是做景区。
当然也不能指责他们是奸商,多数企业家是很有责任感的,但实际上一个景区靠门票收入甚微,投入产出比根本不够,单纯靠旅游项目公司赚钱是天方夜谭,但旅游拉动的吃出行游购娱的消费,一个中型城市可能因为旅游经济崛起,人民致富奔小康,所以做旅游是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 人民富裕了则税收高了,带动就业了,人民口碑好了,所以获益的是政府。投资景区这个账,企业家算不过来,但是政府算得过来。
未来所有景区都应该学习故宫的模式,一半景区自己挣,一半政府投(景区迭代升级);你运营、盈利不行,政府就少投,你做的好,政府就多投。这样滚动发展一定会带来景区的全面提升。
我们这个项目的目前没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策划启动小型项目聚集人气而达到启动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景区外部基础设施的打造,给景区形成完整的闭环节。
四、没有专业运营企业参与的景区,很难做:
政府在文旅项目中,最好的角色就是LP:有限合伙人。做投资、做做宣传就行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文旅公司做。做旅游最怕出现的问题就是活动审批问题,一个景区人多了,打挤了,出现踩踏事件怎么办?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而做旅游,不做活动,不造节日根本做不起来的。看日本、台湾也一样,日本的烟花祭,万人空巷,政府承担巨大的安保压力。这就成了一个政府悖论:做了景区,没人来,政府急;来了人,政府怕。
而且文旅项目政府不适合参与最大的因素,除了政府做不到极高的专业度,也是因为政府各种审批流程过于复杂,文旅项目很难考核做的好和不好,前两天有上海做企业管理咨询的朋友问我文旅项目KPI如何制定,我说你看人流量和带动消费呀,而实际这些数据统计都很虚,很难量化,不好考核指标,政府就很难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景区投入列项太多,一次次审批费用都是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运营公司进行核算,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当然,我也看到过一些很差的运营公司来参与,景区招商就是包租公,景区运营就是收门票,景区宣传就是定期发公众号推文,景区活动,恩?还要做活动?给多少钱?
声明:内容版权归本中土文旅网站所有,未经本平台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平台依法保留追究权等,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化旅游”什么叫文化旅游?项目必须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并用适合的手段,结合高新技术、创意团队来整体打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完整的文旅项目方案,包括前期策划、中期规划施工图、后续的文创产品、互联网合作营销等。文化产业本就和传统的商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玩法,需要沉下来,用心做,慢慢才会有成果,从一开始就抱着捞一把的暴富心态,只会让项目越来越烂。

今年2月份,我们接手一个景区项目,现场踏勘时,景区已处于处于停滞状态,离市区两个小时左右车程,前期主导者为民间资本,经历疫情三年、前期开发投资过大等问题,这个项目运行了五年,投入4000万种植了一部分苗圃及修建景区内部的山路(未硬化),租赁土地等没有产生任何经营上的收益。公司在接手项目后,整合团队最好的资源匹配进来做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开始做项目的第一件事:编写运营报告。景区运营分五大板块:1、改良性策划;2、景区建设和运营;3、商业招商;4、景区活动;5、景区宣传。我们要先制定整个旅游的上层构架,然后制定景区未来五年的各项指标(客流量、旅游收入、成本投入、各项收益、A级评级等),最后从这五个维度进行规划,这些都是景区运营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大部分景区运营团队都是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但是大多景区做得不好,我认为基本是以下原因(该项目出现的部分问题也是这样):
一、策划不具备落地实操性:
一个景区的完整需要要经历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五个流程。策划其实是重中之重,这个景区的战略格局基本上在策划中就敲定了,打个比方就像农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指导方针,没有的话抗战注定失败。但是有很多开发商和投资人最不懂的就是策划,而很多策划公司去看一两次项目现场就拍脑袋这样修那样建,所以最后导致策划方案没有落地实操性,更有甚者,开发商将策划作为附属件丢给规划设计去做,规划是土地的合理使用和价值最大化,策划是整体定位和战略方针,规划要的是规划专业知识、建筑知识,而策划需要的是:战略能力、市场分析、行业资源、营销能力等是一个杂家。专业不同,混为一谈是万万不可的。
一个项目,没有好的策划基本就是失败。而我们拿到这个景区的项目时候,前期已有一版策划,甲方根据策划花了4000万还没有产生任何盈利的点。整个项目的基础和调性摆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做整个景区打造,如果不重新做改良性策划,成功率几乎为零。

二、项目贪图高大上,一投发现钱不够了,最后要不草草收场,要不清盘退出:
现如今很多文旅项目都爆出资金问题,包括某名人在玉龙雪山投资失败也是在前两年炒的沸沸扬扬,现已被强制执行。我认为问题核心并不是资金链问题,而是项目不接地气,一开始就把盘子规划太大了。
文旅项目最好的做法是:小投入,小景点成型,开始有人流,项目有收入;再投入,装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再投入,装文化,加强品牌和各种造节活动;再投入,升级,迭代。
灵山文旅的吴国平先生,从灵山胜境、拈花湾到尼山圣境、兴汉胜境、金陵小城,“灵山模式”屡创精品的密钥在哪儿?他对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路径得到了精彩和成功的践行,这就是文旅行业的产品迭代思维:很多景区钱一下投进去就不管了,过了三五年还是以前那个样子,游客也不来了,景区就死了。所以景区要像互联网产品一样迭代、更新。这是很多景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代表着景区打造不要贪图高大上,先做项目1.0,然后2.0,3.0不断更新,一步一步来通过迭代更新持续吸引游客才是正确的做法。吴国平先生做的灵山大佛,1.0版就是依托灵山的名气做了大佛,这个版本游客去看看游览两个小时就完了,2.0版开始做文化内容,造节和各种佛文化活动,吸引大量的朝圣者;3.0版升级成声光电一体的现代化佛堂,还打造出灵山.梵宫这样的集文化、艺术、旅游、会议等功能于一身的佛教殿堂。据说灵山就成了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这就是旅游产品的迭代思维。

三、政府不支持的景区,很难做:
一个景区最好的投资方式,是政府投入,企业运营;实在不行,政府也一定要持股。政府不参与,靠民间资本很难玩得转。我们就拿故宫来说。前两天故宫单院长说故宫的预算是先报明年的预算,比如预算20亿,其中10亿自己挣,10亿国家拨。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投入产出比算旅游项目永远就是亏损的,连故宫都是如此。
以前的旅游项目是怎么做的,房地产商是为了拿土地指标。比如一个开发商想低价拿某块地,就给政府报批说:我要在这里做一个景区什么巴拉巴拉,做景区是不盈利的,所以要给我配套商业指标如何巴拉巴拉。结果都知道,这些人目的都是修房子,不是做景区。
当然也不能指责他们是奸商,多数企业家是很有责任感的,但实际上一个景区靠门票收入甚微,投入产出比根本不够,单纯靠旅游项目公司赚钱是天方夜谭,但旅游拉动的吃出行游购娱的消费,一个中型城市可能因为旅游经济崛起,人民致富奔小康,所以做旅游是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 人民富裕了则税收高了,带动就业了,人民口碑好了,所以获益的是政府。投资景区这个账,企业家算不过来,但是政府算得过来。
未来所有景区都应该学习故宫的模式,一半景区自己挣,一半政府投(景区迭代升级);你运营、盈利不行,政府就少投,你做的好,政府就多投。这样滚动发展一定会带来景区的全面提升。
我们这个项目的目前没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策划启动小型项目聚集人气而达到启动投入部分资金进行景区外部基础设施的打造,给景区形成完整的闭环节。

四、没有专业运营企业参与的景区,很难做:
政府在文旅项目中,最好的角色就是LP:有限合伙人。做投资、做做宣传就行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文旅公司做。做旅游最怕出现的问题就是活动审批问题,一个景区人多了,打挤了,出现踩踏事件怎么办?出现安全事故怎么办?而做旅游,不做活动,不造节日根本做不起来的。看日本、台湾也一样,日本的烟花祭,万人空巷,政府承担巨大的安保压力。这就成了一个政府悖论:做了景区,没人来,政府急;来了人,政府怕。
而且文旅项目政府不适合参与最大的因素,除了政府做不到极高的专业度,也是因为政府各种审批流程过于复杂,文旅项目很难考核做的好和不好,前两天有上海做企业管理咨询的朋友问我文旅项目KPI如何制定,我说你看人流量和带动消费呀,而实际这些数据统计都很虚,很难量化,不好考核指标,政府就很难承担这个责任,而且景区投入列项太多,一次次审批费用都是问题。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运营公司进行核算,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当然,我也看到过一些很差的运营公司来参与,景区招商就是包租公,景区运营就是收门票,景区宣传就是定期发公众号推文,景区活动,恩?还要做活动?给多少钱?
声明:内容版权归本中土文旅网站所有,未经本平台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平台依法保留追究权等,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